东方网记者王永娟8月19日报道:昨天,一场“雷雨”让酷暑中的申城清凉了不少,但也给出行的市民造成了不少麻烦。但是,在兰心大戏院,一场沪剧《大雷雨》却吸引了大批观众。精彩的演出博得掌声阵阵,喝彩连连,尤为特别的是,表演者全部是7到12岁的“05后”,他们可圈可点又带点“萌”的表演,也让观众大呼“老好白相”。而且,在沪剧历史上,由如此低龄的演员拿下全本《大雷雨》,可是第一次。带来如此特别又精彩的表演的,是闻广艺术团的小演员们。去年在闵行新东苑,他们和沪剧界知名明星陈瑜、吕贤丽、钱思剑等共同完成了全本《大雷雨》的表演,“以老带新”的模式,让人感叹沪剧传承后继有人。今年,05后独自“挑大梁”,一部《大雷雨》完成得有腔有调,有模有样。这背后,是闻广艺术团的老师和小演员们,放弃了暑假,将近两个月加班加点排练获得的成果。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瑜担任《大雷雨》的艺术指导,她亲眼见证了吕贤丽、李建华等指导老师和小演员们的付出,“每天从下午1点排练到晚上8点,‘利奇马’台风也没阻挡他们排练的热情。”很多小演员都自觉放弃了暑假的出游,兴趣班也统一安排在上午,就为了把下午的时间空出来排练。饰演刘若兰的唐悦文马上要升五年级,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也不少,但是这种近乎连轴转的高强度排练并没有让她觉得苦觉得累,“因为喜欢,就不觉得累了,其他人能坚持,我就一定也能。”12岁的陈奕灵饰演马母,这是反差最大的一个角色。如何演好这个角色?她的答案是向老艺术家取经,每天上网看以前版本的《大雷雨》,揣摩沪剧演员的神态和表演。“表情要凶,吐字清楚但不能太快,要保持老人严肃的态度”。卜凡佳也饰演刘若兰,主演第一场,说起来,今年9岁的卜凡佳其实来自“新上海人”家庭,爸爸是黑龙江人,妈妈是云南人。因为要学上海话,报了闻广的沪语童谣班,一学就是四年,由沪语童谣到唱沪剧,卜凡佳如今一口软软糯糯的上海话,沪剧可是唱得比本次小囡都地道。像卜凡佳这种,原来连一句上海话都不会说的小朋友,在闻广艺术团有好几个,就这样从一句一句上海话,一句一句台词开始,他们啃下了《大雷雨》这块“硬骨头”,让陈瑜感叹“不容易”,“毕竟,这部戏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复杂,对年轻演员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对孩子们来说就更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孩子们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因此呈现效果很不错。”《大雷雨》是沪剧经典传统老戏,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不少唱段脍炙人口,是沪剧舞台上珍贵的艺术瑰宝,也是沪剧舞台上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闻广艺术团创始人王和敏介绍说,“孩子们能够从头到尾的演出这部堪称沪剧‘教科书’级的经典剧目,可以真正体现这些小演员的专业水平,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和表演水平,激发他们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沪剧艺术。”继去年“老少传承版”沪剧《大雷雨》演出成功后,小演员们就希望能够迎接新的挑战,有机会完整演出这部沪剧经典剧目,“对培养下一代的沪剧新人也非常有意义”。近年来,为传承沪语本土文化,在陈瑜的大力支持下,由吕贤丽、李建华等知名沪剧演员加盟闻广艺术团,共同开设“阿拉最灵”沪剧表演班,参加沪剧学习的学员4-12岁不等,这次完整的少儿版沪剧《大雷雨》演出就是艺术团教学成果再上层楼的集中展示。昨天下午,闻广艺术团的小演员还演出了《芦荡火种》、《江姐-红梅赞》、《红灯记》等多部红色经典折子戏,以此庆祝迎接建国70周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