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艺术奖茅善玉正筹备沪剧雷雨的

当澎湃新闻记者问到关于沪剧推广的下一步打算时,茅善玉说她正在筹备一条沪剧《雷雨》的文化旅游路线,“如《沙家浜》带动常熟旅游文化一样,我希望沪剧《雷雨》能为带动上海的文化旅游出一份力。”9月23日,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揭晓,共评选出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五个领域的“终身成就奖”五人、“杰出贡献奖”五人,并有30人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是: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按姓氏笔画排序),获得“杰出贡献奖”的是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按姓氏笔画排序)。得知自己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时,茅善玉还如往常一样正在上海沪剧院办公室工作。“是别人转发这个消息时我才看到的。”茅善玉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我觉得这个奖分量很重,因为它是5年一评,且参评人员包括整个上海文化界如文学、艺术、美术、戏曲、舞蹈等,范围广、门类多,能选出来是不易之事。说明我们这几年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能得到领导、专家的认可,对我来说是一份激励、一份动力,同时更是一种幸运。”沪剧《敦煌女儿》,茅善玉饰樊锦诗与沪剧结缘:偶然的机会与使命的传承茅善玉并非从小接触沪剧,而是在12岁时,一个偶然降临的机会打开了她的沪剧大门。年整个文艺界舞蹈、京剧较为盛行,但很多地方戏曲面临边缘化的危机,为防止沪剧没落,沪剧团开始走入学校进行招生,当时对沪剧毫无概念的茅善玉就是这样被老师挑中的,就此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风景。在之后学习沪剧、推广沪剧、创新沪剧的漫漫道路上,茅善玉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挫折,但回头来再看这些似乎都不再是困难,只是人生必经的一个又一个阶段。“自始至终,我一路上都是幸运的。学习时老师尽心帮助我,在沪剧行业一举成名后,又得到戏迷的厚爱,这次获奖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是真正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为这个事业尽一切努力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似乎从与沪剧结缘的那一刻开始,传承沪剧就注定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沪剧走出去:进入高等学府、新媒体合作与创新文旅路线做好演员也能做好院长,茅善玉身份的转变同时也带来责任的上升,作为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茅善玉近年为沪剧发展制定了新的传承计划,其中“沪剧走入高等学府”就是一项重要的突破。“‘求新求变’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沪剧院希望通过与高等学府的合作拉近年轻人与沪剧的距离。沪剧属于年轻的剧种,更是本土文化浓郁的传统艺术形式,我们的目标是在沪剧不失本位元素的前提下拥有‘当代感’,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否则将会面临被历史浪潮淘汰的危险。”为此,茅善玉在高校沪剧演出题材选择与推广方式上进行审慎的考量与大胆的尝试:在题材上沪剧院有意选择年轻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626.html